jparallax

link error
link error
link error

Wednesday, May 20, 2009

精工Motoheart更新了!

剛才看google reader的時候隨手一點,迸出了一個改得非常漂亮的FZR照片,定睛一看,咦~~「精工之工作日誌」?! 睽違了好幾個月,精工的網誌終於更新了! XD


不更新則已,一更新驚人,原來是新款的改裝尾殼,外型有點類似 Ducati Desmosedici RR,一開始看到小圖的時候我真的以為是Ducati。不錯! 很漂亮!

這是FZR

這是Ducati Desmosedici RR

P.S. 題外話: 精工的網誌太久沒更新了,害我剛看到這篇時還以為是欣成車業的網誌 (剛好我把兩個網誌的連結擺很近:p)

圖片來源: 精工之工作日誌

Friday, May 1, 2009

尋找 iPhone dock 之路

人家說買蘋果的產品是個無底洞,事實上,還真的是那樣。

自從買了 iPhone 之後,我就一直想找個 dock 把 iPhone 跟床頭音響連起來;但是我不想買已經有附喇叭的 dock,因為原有的床頭音響品質已經夠好了,除非花大錢買高級品,很不划算。

所以我一開始就把目標放在:
  • 僅有 dock 本體 (無音響)
  • 有音源輸出
  • 可充電
  • 有遙控器
僅僅這四點要求,實際找起來卻發現能滿足條件的寥寥無幾:

1號候選人:
Apple iPhone 3G Dock
優點: 原廠質感好
缺點: 沒有搖控器

2號候選人:
Apple Universal Dock
優點: 原廠質感好
缺點: 搖控器功能簡陋,menu 鍵居然沒有用! (質感大扣分,這點在Amazon的討論區被罵翻了)

3號候選人:
Dexim AV Dock Station with Remote Control
Dexim 是一家似乎出來沒多久的大陸公司,專做一些走質感路線的多媒體週邊。這個產品在 iLounge 的評價不錯,但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任何使用心得。
優點: 外型不錯,有 iPhone 認證、有搖控器
缺點: 缺乏資訊,找不到使用者的feedback。台灣買不到、Amazon買不到、其它網站就算能買到運費也很貴,算一算超過3張小朋友。

4號候選人:
Logic3 Pro-Dock
這回是一家美國公司,也是做很多音響週邊。然後也一樣缺乏使用者評價...
優點: 外型還不錯,有搖控器,有 iPhone 認證
缺點: 跟上面的 Dexim 差不多。台灣買不到、Amazon買不到、買得到的地方加運費都很貴!

5號候選人:
RothDock
上次 iPhone4TW 台北春酒的眾多獎品之一,可惜沒抽中...orz
優點: 台灣有賣~~WiFi無線傳輸,有認證有搖控器
缺點: 3張半小朋友的售價,WiFi無線傳輸 (對我而言是多餘的...)

結語:
以上大致就是網路上比較容易找到的幾款「無音響、有搖控器」的 iPhone dock。目前看起來要嘛功能不全,要嘛太貴,到底要選哪一款比較好呢? 而我最後選了哪一款呢? 待我下一篇心得文再說。

Friday, April 24, 2009

[FZR] 台北國悠遊管

上個月的台北國抓排氣管事件,搞得機車族人心惶惶。我因為改了精工的排氣管,也不好過 orz

我現在每天都騎 FZR 上下班,還常常經過所謂的重點取締路段,這樣下去不行,因為我的排氣噪音遠超過政府的規定,一旦被抓到,7000多塊就拜拜了。

經過一番考慮,我決定把以前切下來的原廠尾段裝回來;但是心愛的精工排氣管我也不願就這樣丟著不用,所以我就想到啦: 何不把原廠尾段修一下,讓它能直上目前的排氣管前段呢?

所以我就拿著尾段,跑去中和的炬詮工坊做了一個「原廠改裝管」出來啦!


裝上車以後就變成下面這個樣子,因為前段是針對精工管所設計的,原廠尾段要上的話就必須後移不少,因此又訂做了一個吊架


當哪天想要跑場地或是山路的時候,就...組灰艇,紫合~~


恢復熱血式樣


最後來一張合照: 台北國悠遊管套餐


換裝原廠管後在市區反而油門催更大...因為沒有聲音...囧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滑鼠(又)來了!!

做電腦包知名的 Targus 最近幫 mac 推出了一系列的週邊商品,前幾天在 Sogo 復興館看到了它的藍芽滑鼠,外型十分令人驚艷。


由於滑鼠是純展示用,沒有接上任電腦,所以用起來如何我也無從得知,光學中鍵滾輪搭配白色的鏡面烤漆,加上高聳的背板曲線讓它的外觀很有未來感,簡直就像一艘太空船。

我的敗鼠症(敗家買滑鼠症)又要發作了,怎麼辦 囧

還好,看到它的售價我就清醒了:2280元!

抱歉,以一支價錢超過2000的滑鼠來說,它的質感不夠。可能因為整個鼠背連按鍵都是電池蓋的關係,按鍵的衝程太長,對於滑鼠用量大的人來說恐怕容易累。而且我也還沒實際用過這支滑鼠,不知道它的精準度如何,這麼貴的滑鼠表現可不容許太爛啊⋯


果然是任何產品掛上了"apple"字樣以後價錢就可以翻一倍,單就滑鼠本身來看的話,我覺得1000出頭就差不多了。

Monday, April 6, 2009

有沒有「平均測速相機」的八卦?

英國科學家表示...喔,沒有啦,如果真的是他們講的那就當娛樂新聞吧 XD


英國摩托車新聞MCN報導,第一具能夠測量摩托車平均速度的測速相機,將被安裝在熱門路段上。什麼是平均速度的測速相機?這些相機和一般測速相機一樣,面朝前、拍你車尾的車牌,但不同的是他們有辨讀車牌的能力(難道這就是Computer Vision的"Killer" application!?),它們會記錄下所有經過的車子,加上當時的時間,最後把照片集合起來,用你在不同地點出現的時間計算平均車速。

這表示,看到測速相機再踩剎車是沒有用的啦~

不過話說回來,這大概只對寬敞不塞車,又沒紅綠燈的路段有效吧,除非是誇張的超速,不然平均速度算起來應該不會多高。我就算是在106縣道上拼了命騎,好像平均速度也沒超過50過?

但是,同樣的東西拿來抓禁行機車道就糟了(抖)

Sunday, April 5, 2009

FZR前叉補完計劃: 還沒完!?

有一陣子,玩暗黑的目標之一,就是湊齊該角色的神級套裝。看到裝備欄滿滿的綠色裝備,跟一整排的加乘屬性,就會有一股莫名的爽感。


是我中暗黑的毒太深了嗎?現在我也想對自己的車做同樣的事情 XD。有了Brembo卡鉗+Brembo總幫後,我忍不住去想,如果再加個Brembo碟盤不就集滿b牌制動套裝了嗎? A_A

所以,在這個moment,就敗了 XD


為了對應的卡鉗座,著實花了我不少功夫,因為我第一次買的碟盤居然是歪的,而且發現的時候卡鉗座都已經做好了 (請BU工坊做的)。沒有別的選擇,我只能退了原來的碟盤,再去找一個。最後,我沒能找到完全一樣的,而是找到了b牌給另一個車系的碟盤。之前曾聽網友說,b牌碟盤只有6mm跟10mm兩種規格,我確定新碟盤不是10mm的,所以應該就跟歪的那個同規格囉?


結果,答案是不一樣 orz 。新碟盤比舊的更外移1mm左右,但這區區的1mm就已經讓碟盤幾乎磨到卡鉗的一邊了。


身為訂製的卡鉗座,這麼明顯的誤差是不被允許的,所以我又跑了一趟楊梅,阿雷也很熱心地幫我修到正確。最後,碟盤總算移到卡鉗中心啦。(還好這次的碟盤沒有歪 =,.=)


完成圖


前輪變得有點誇張 XD,之前有歪的碟盤比較好看,可惜當時找不到同款的了。

講了這麼多…什麼?湊齊全套有沒有加乘屬性?有啦…視覺&爽感加100%…其餘的,你說咧? ^^|||

Thursday, April 2, 2009

Hurricane分離把:安裝與騎乘心得

先來圖吧。

DSC_3723

DSC_3714

DSC_3716

上週六整天都在搞Hurricane分離把...這組把手的安裝沒有想像中這麼簡單。將固定座套上前叉大概是最容易的部分了,畢竟先前我拆前叉的經驗不下十次,加上考量到拆上三角台還需要人幫忙扶著大燈及儀表總成,我乾脆直接拆前輪、降下前叉,從上方直接將把手套上內管。這組分離把,固定座與把手的部分是可調整的,雖然把手中間奇怪的轉折讓它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調整的空間,但實際安裝後發現,只要將固定座適當的旋轉,還是可以調到需要的角度。

真正的麻煩是在開關總成和拉桿:由於把手降低、前移量不小,雖然之前已經在日本blog上看過別人的改裝實例,實際做起來發現線的曲折程度還是超乎想像。開關的電線夠軟,問題不大;離合器線則明顯太長,喬了一下之後,在車身右側的線形成了奇怪的角度,不過騎了一週之後倒也沒有任何問題;煞車油管與主缸的固定角度要轉動,用扳手稍微放鬆螺絲、喬好角度立即鎖緊,就可以在不動煞車油的情況下調好;油門線的問題最大,因為長度也是和原本差很多,要讓它與開關總成的連接處稍微面向前,才能得到足夠彎曲的空間,但又不能太向前,否則會干擾到煞車拉桿。話雖如此,最後還是成功裝好了(剛完成的時候油門有點卡,本來想說要拆線下來潤滑,結果過個兩天就自己順了 XD)。

到目前為止還是喬喬角度、鎖鎖螺絲就解決的問題,等到要固定開關總成時才發現,把手上面得開個洞給開關總成卡住才行,否則根本無法固定。我按照Hurricane的指示,在開關總成的突點上塗上一點漆,然後自己抓角度、位置,假組上去,印出要挖洞的點。這部分還真的賭很大,畢竟我不是那麼確定開關的角度、位置怎樣比較適合。最後用電鑽小心鑽出了洞,試裝一下…perfect! 角度、位置都相當好,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至此,安裝大致完成了,也可以稍微試一下車了,於是我跨坐上去…

哇靠,怎麼這麼趴?

把手的位置其實沒有很低,但是因為前移的關係,竟然比我弟的FZR還趴。不過從側面看,其實上半身並沒有很彎曲,我想是我太少騎真正趴著騎的車了,才會這麼不習慣。

接下來數天在台北通勤,這組分離把確實讓整台車變得更緊實、穩定,入彎時變得很快速,而前傾的騎姿也有助於吸收路面震動。短程騎乘來說,這樣的設定還蠻不錯的,至少把這台本來我嫌太小的車子,拉出了一個手比較有伸展出去的姿勢。只可惜,直到今天早上我第一次到山路上測試,才發現了一個蠻大的問題:腳踏。

我以前一直不了解腳踏後移的用意何在?(除了上移可增加傾角之外)直到這次換裝分離把,實際在山路上認真騎之後,才發現原有的腳踏位置在我身體前彎的情形下會使跨下離油箱太近,除非刻意把臀部往後挪,不然會有一種全身靠在車子前半部上面騎的感覺;但光靠膝蓋夾著油箱來讓身體後移實在也太累了點,總之,太過前面的腳踏會使得身體重量不容易踩在上面。麻煩的是,VTR的腳踏幾乎沒有可以改的空間了。除此之外,前傾的姿勢也比較容易累,不過我想這是可以習慣的事情就是了...

接下來應該怎麼辦呢?囧
難得這組把手裝在車上真的很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