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原廠避震器的老化,是因為阻尼的減弱還是彈簧的彈力疲乏?
上週從車友那邊借到了一支原廠的避震器,隨即把我自己的那支換下來;當我把原廠與Hagon的避震器擺在一起,忽然想到:「這也許是比較避震器的一個好機會」,於是就動手拆。剛好,這兩支避震器都是用螺紋無段調整預載的型式,我只要把轉盤一路向上轉開,就可以把彈簧取出(當然,這是一個吃力的工作,尤其是沒有良好支點的時候),如圖:
左圖是原廠,右圖是Hagon。

這是我第一次把原廠的塑膠護套拆開來看,結果看到了驚人的事實:
到底這支原廠避震器
為什麼明明彈簧較軟,雙載下沉量卻比RPM、Hagon都少?
為什麼明明阻尼不大,踩到車庫的上坡時卻有屁股被踢一下的感覺?(我曾經以為是高速阻尼的差異)
為什麼明明原地壓起來輕飄飄的,路上踩坑洞卻又硬到不行?
答案揭曉,一切都是避震行程的陰謀啦~
如上面的照片所示,雖然原廠避震器金屬到金屬的行程有46mm,但加上了「饅頭」之後竟然只剩可憐的16.5mm,即使再加上後搖臂的放大率(猜測在2~3倍之間),輪軸不碰到饅頭的行程也不到60mm,亦即我光是人坐上去就用掉了大多行程了,更別說上路踩坑洞,應該是隨時都在撞饅頭的情況吧?同理,雖然我還沒看過雙載時到底用了多少行程,不過可以想見八成是已經靠在饅頭上了,這就是下沉量少的原因,同時也解釋了軟軟的彈簧究竟為何會表現的那麼硬。
解決方式其實也很簡單:加大預載,直到調出足夠的行程。只是之前我忘了在哪邊看過一篇預載調整教學,有提到預載不應該調到車子回彈時很明顯的"top-out"(大意是避震器全伸展,我不知道中文該怎麼翻);事實上,大多這類教學文章都有提到騎士沒在車上時的Free SAG(下沉量),不過上次我調整原廠預載時就已經調到Free SAG = 0了(騎士沒坐在車上時避震器是全伸展的),我以為這就是極限,沒想到為了避免去撞到饅頭,還得再加更多預載上去。
不過,這次我要做的實驗還不只如此。如前面的圖所示,Hagon的阻尼器本體與原廠的口徑完全相同,這給了我一個靈感:「也許,彈簧可以流用?」結果就去訂做了25mm的鋁製隔筒,把Hagon彈簧長度加到與原廠彈簧相同。成品如下:

指揮艇,組合~

設定1cm的預載,最後安裝到車上,Free SAG還是0,而且top-out蠻明顯的,全伸展與坐上去之後使用的行程如下圖所示:

感覺可能下沉量偏少,不過先暫且這麼做測試一下。接下來,不管外頭下著大雨,我雨衣一套就上路測試。一如預期的,處理坑洞的感覺大幅改進,小的路面突起完全不會傳到座位上來,整體的穩定感及舒適感都大增。只可惜,還是與之前Hagon沒問題時的表現有一點差距,而且Hagon的彈簧比原廠的要硬,配上原廠的阻尼器,感覺壓縮阻尼可以少一點,回彈阻尼則似乎應該再加一點,但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成功的測試,也證明了兩件事情:(1) 原廠彈簧的確劣化了,而偏少的行程又使問題變得更複雜(沒想到過硬的感覺竟然是要加預載來解決) (2) Hagon的阻尼器絕對有問題,同樣的彈簧放在原廠(已使用數萬公里的)阻尼器上竟然比在Hagon自家的還要好,真不知道Hagon之前到底是在修什麼東西。
而且,Hagon的阻尼器本體還有更明顯的問題,下次再來發一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