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arallax
Monday, March 31, 2008
入口即化的蘋果...?
引用來源: 癮科技
PWN 2 OWN大賽結果發表:2分鐘攻破MBA
蘋果推出不久的超薄筆電 Mac Book Air,在一個駭客比賽中被一個駭客用極短的時間就破了它的安全防禦。
反倒是微軟的Vista SP1,在這場競賽中的表現還不錯 (雖然最後也是被破了)。
這個活動告訴我們什麼? 與其相信各大廠商宣稱的安全效果,不如管管自己的右手吧!
Friday, March 28, 2008
浮動式前碟剎卡鉗保養
隨著VTR250里程數逐漸增加,老車的一些症狀也開始慢慢浮現。之前連續下雨的幾週,前碟剎開始出現卡卡的情形,輕含剎車的動作變的很難做。拿去給車行簡單的清理一下之後立刻就生龍活虎了起來,只是撐不過一個月,又開始變得手感不是那麼好,於是決定自己動手仔細清理。
為了減少麻煩,放剎車油的動作是絕對要避免的,我清理的目標放在來令片插銷、浮動座插銷、活塞外壁、還有外表的整理。詳細的動作如下:
- 放鬆來令片插銷
- 放鬆卡鉗固定螺絲、取下卡鉗
- 取出來令片插銷、來令片、來令片彈簧(片狀),用 3M剎車盤清潔劑清掉油泥
- 分開卡鉗及浮動座,在VTR上這兩個零件只是靠在一起,用手拔開即可
- 卡鉗及浮動座各有一支插銷,同樣用清潔劑清理
- 用兩片來令片外加一支開口扳手疊在一起,卡住一顆活塞,按拉桿推出另一顆
注意:不要推過頭把整顆推出來了,不然就等著換剎車油;另外推的時候要注意剎車油量,盡量不要低於最低油面。 - 用清潔劑清理活塞外壁,用手推回去(如果剎車狀況正常應該用手就夠了,不然請用鯉魚鉗),回步驟6換另一顆
- 清理外表,將插銷部分上油,因為黃油不見了,我這次是用鏈條油。
- 組裝(請愛用扭力扳手,按照維修手冊規定扭力值鎖緊)
- 原地試壓一下剎車,讓活塞回到定位。一開始剎車拉桿壓下去會有很長的行程,像是沒剎車一樣,這是因為活塞被推進去了,壓幾次就能回到定位。
- 試車,宋啦
接下來就是觀察可以維持多久。
Ducati Desmosedici RR
對世界各大摩托車廠來說,仿賽車(Race Replica)是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各家車廠無不卯足全力,投入大量資源、最新科技打造一台脫穎而出的跑車。其中,公升級(排氣量1000cc)的仿賽車更是當家旗艦,不僅關係著車廠在SBK賽事中有沒有好車可用,同時也是每個廠牌的門面。Yamaha R1、Honda CBR1000RR、Suzuki GSX-R1000、Kawasaki ZX-10R、Ducati 1098、Aprilia RSV1000…等,都是此級距的一方之霸,在過去10年間不斷進化、改款(尤其是日本車廠),要看當今頂尖的造車工藝,就在這裡,「仿賽車」一詞也由此而來:最接近賽車的量產車。
不過,說是這說麼說啦,自從去年Ducati推出Desmosedici RR之後,仿賽車的定義就被改寫了:989cc、171kg、200bhp、V型4汽缸、卡匣式六速變速箱、乾式離合器、碳纖維車殼…,簡單來說,在這輛車面前沒有車有資格貼上"Race Replica"這兩個字,因為Desmosedici RR根本就是Moto GP廠車裝上大燈和尾燈。
頂級配備+限量的殘酷,要成為「正」仿賽車車主的代價是約190萬240萬新台幣...老實說和超級跑車比起來實在沒有很貴,就算來到台灣價錢翻一倍也不過是一台保時捷的價錢-但稀有度可就差多了。所以神通廣大的台灣人一定會弄一台進來的吧…畢竟連無牌的Honda NR都出現過了啊…
不過,說是這說麼說啦,自從去年Ducati推出Desmosedici RR之後,仿賽車的定義就被改寫了:989cc、171kg、200bhp、V型4汽缸、卡匣式六速變速箱、乾式離合器、碳纖維車殼…,簡單來說,在這輛車面前沒有車有資格貼上"Race Replica"這兩個字,因為Desmosedici RR根本就是Moto GP廠車裝上大燈和尾燈。
頂級配備+限量的殘酷,要成為「正」仿賽車車主的代價是約190萬240萬新台幣...老實說和超級跑車比起來實在沒有很貴,就算來到台灣價錢翻一倍也不過是一台保時捷的價錢-但稀有度可就差多了。所以神通廣大的台灣人一定會弄一台進來的吧…畢竟連無牌的Honda NR都出現過了啊…
Tuesday, March 18, 2008
勸自己敗護鏡 XD
上週六和Detoo一起騎車去106,順便在莫內前追拍來往的重車,詳見相簿。
當天天氣比起上週三時還要更陰一點(還好沒下雨),但中午回到家之後打開檔案一瞧,發現銳利度竟然令我感到刺眼!!(內心OS:明明就只是kit鏡,別再騙自己了...)翻出週三的檔案比較一下(按圖連結pixnet相簿,可以看原始RAW轉JPG及EXIF資訊):
紅鬃烈馬就是比較帥...不是啦,週六拍的Ducati明顯比較清晰。當然我也知道構圖、光線(電鍍零件的反光)、還有車子本身的閃度(汗)都有差,但仔細比較一下引擎灰色的部分,週三拍的VTR硬是有種糊成一團的感覺。
好吧,所以我要表達的是什麼?
鄉親啊!就是保護鏡啦!!
還記得週五晚上我做的UV保護鏡對夜間強光源的影響的實驗嗎?我把那張髒得要死的護鏡拔下來狠狠的擦過,雖然在強光之下仍然有缺陷,但還是大有改進。那時我以為只有晚上+強光才有明顯影響,但現在看了週六與週三照片的比較,赫然發現自己可能一直都讓D70s戴了一附散光眼鏡
@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是,現在我有理論基礎support我買新的護鏡了 $_$
當天天氣比起上週三時還要更陰一點(還好沒下雨),但中午回到家之後打開檔案一瞧,發現銳利度竟然令我感到刺眼!!(內心OS:明明就只是kit鏡,別再騙自己了...)翻出週三的檔案比較一下(按圖連結pixnet相簿,可以看原始RAW轉JPG及EXIF資訊):
紅鬃烈馬就是比較帥...不是啦,週六拍的Ducati明顯比較清晰。當然我也知道構圖、光線(電鍍零件的反光)、還有車子本身的閃度(汗)都有差,但仔細比較一下引擎灰色的部分,週三拍的VTR硬是有種糊成一團的感覺。
好吧,所以我要表達的是什麼?
鄉親啊!就是保護鏡啦!!
還記得週五晚上我做的UV保護鏡對夜間強光源的影響的實驗嗎?我把那張髒得要死的護鏡拔下來狠狠的擦過,雖然在強光之下仍然有缺陷,但還是大有改進。那時我以為只有晚上+強光才有明顯影響,但現在看了週六與週三照片的比較,赫然發現自己可能一直都讓D70s戴了一附散光眼鏡
@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是,現在我有理論基礎support我買新的護鏡了 $_$
Sunday, March 16, 2008
SAG
因為目前的前叉設定感覺不錯,決定要先記錄下來現在的數據,做為以後的參考,包含前後預載、前叉油號數、彈簧、後避震回彈阻尼、SAG等資訊,如下:
設定懸吊至今感覺繞了相當大一圈,才終於找到比較滿意的設定(並且真的體認到「前後平衡」的感覺),錢當然也花了不少,就當做是學費吧。
- 前叉
- 預載:原廠隔筒
- 前叉油:HyperPro 15
- 彈簧:原廠兩段式係數彈簧(已經用了26000公里了)
- Rider SAG:51mm
- Free SAG:41mm(佔Rider SAG 80.4%)
- 後避震(RPM回彈可調訂做版)
- 預載:30mm
- 彈簧:900 lb/inch
- 回彈阻尼:以最軟為第0段,目前在第4段(我承認我的算法很特別XD)
- Rider SAG:36mm
- Free SAG:14mm(佔Rider SAG:38.9%)
設定懸吊至今感覺繞了相當大一圈,才終於找到比較滿意的設定(並且真的體認到「前後平衡」的感覺),錢當然也花了不少,就當做是學費吧。
Saturday, March 15, 2008
UV保護鏡對夜間強光源的影響
Wednesday, March 12, 2008
106試跑心得
好一陣子沒去跑106縣道了。
說說昨天晚上看預報說今天會是好天氣,然後週末可能會下雨,所以當下就決定今早來個晨跑,驗收一下前叉調整的結果,順便享受一下新的BT-090後胎強大的抓地力(上一條胎忘了記錄換胎時間,所以不知道里程數,不過最近原物料上漲,油費漲那一、兩成貴不到我,輪胎就逃不了了)。
從研究院路的方向過去,在109縣道的爛路上可以感受到前叉的軟硬度是ok的,但感覺上車子還不算穩。雖然比起之前在台三線上的晃動是好太多了,不過應該還有改善空間。附帶一提,驅動鏈條真的要常清理,之前因為一直下雨(其實是我懶…),已經好一段時間沒給鏈條上油了,這次趁著換輪胎的機會請店家順便處理一下,結果很神奇地,回油頓挫和加速的震動都減少了,感覺車子年輕了5000km XD
有圖有真相,莫內照一張(本日第一位客人):
回程的時候,本著實驗精神,把後震器的回彈阻尼調強一段(全部只有9段,一段差很多了)。我的理論是:不穩定的來源是後輪回彈太快,現在前叉的壓縮、回彈阻尼都增加,後輪增加回彈阻尼應該不致於破壞前後平衡(之前使用10號油時,在五指山山路上來回測試,有感覺到說後輪在回彈較弱時的轉向比較利,推測是因為較弱的回彈讓車尾在入彎時的平衡位置較高;不過現在前叉阻尼增加了,而後避震還沒動過)。結果相當令人滿意,前後的平衡反而變得更好,一路上沒有碰到半個讓人不安心的彎,有種好像可以再把速度提高5km/h的神奇效果 XD~
只是依照之前的經驗,每次調完後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其它問題。最近這樣玩,已經深刻感受到懸吊調整就是一連串的取捨產生的折衷方案,不過我想整體的效果還是有在往好的方向前進。
至少我現在在山路上比以前快喔~(汗)
說說昨天晚上看預報說今天會是好天氣,然後週末可能會下雨,所以當下就決定今早來個晨跑,驗收一下前叉調整的結果,順便享受一下新的BT-090後胎強大的抓地力(上一條胎忘了記錄換胎時間,所以不知道里程數,不過最近原物料上漲,油費漲那一、兩成貴不到我,輪胎就逃不了了)。
從研究院路的方向過去,在109縣道的爛路上可以感受到前叉的軟硬度是ok的,但感覺上車子還不算穩。雖然比起之前在台三線上的晃動是好太多了,不過應該還有改善空間。附帶一提,驅動鏈條真的要常清理,之前因為一直下雨(其實是我懶…),已經好一段時間沒給鏈條上油了,這次趁著換輪胎的機會請店家順便處理一下,結果很神奇地,回油頓挫和加速的震動都減少了,感覺車子年輕了5000km XD
有圖有真相,莫內照一張(本日第一位客人):
回程的時候,本著實驗精神,把後震器的回彈阻尼調強一段(全部只有9段,一段差很多了)。我的理論是:不穩定的來源是後輪回彈太快,現在前叉的壓縮、回彈阻尼都增加,後輪增加回彈阻尼應該不致於破壞前後平衡(之前使用10號油時,在五指山山路上來回測試,有感覺到說後輪在回彈較弱時的轉向比較利,推測是因為較弱的回彈讓車尾在入彎時的平衡位置較高;不過現在前叉阻尼增加了,而後避震還沒動過)。結果相當令人滿意,前後的平衡反而變得更好,一路上沒有碰到半個讓人不安心的彎,有種好像可以再把速度提高5km/h的神奇效果 XD~
只是依照之前的經驗,每次調完後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其它問題。最近這樣玩,已經深刻感受到懸吊調整就是一連串的取捨產生的折衷方案,不過我想整體的效果還是有在往好的方向前進。
至少我現在在山路上比以前快喔~(汗)
Monday, March 10, 2008
CF卡會壞
前陣子買的Nikon D70s,賣家附贈了一張創見的1G CF卡,前幾天拍照時突然發現,拍完的照片在LCD預覽時不能放大,而且拍下一張之後,上一張就會掛(主要是解析度變差的感覺,也許RAW檔內建的預覽圖片是不是用progressive的方式來壓縮),拿到電腦上則是只剩雜訊。
在Mobile01搜尋了一下,大致上推測就是CF卡的問題。神奇的是,後來這張卡竟然自己恢復了,當天拍了幾十張都沒有出問題,一直到晚上睡覺前才再度發作,於是今天冒雨跑到光華商圈一帶的彩虹3C創見門市部,當場就換了一張新的回來。
到目前為止拍了約十張,沒看到問題,甚至還覺得相機儲存、載入、放大的速度變快了。希望這就是問題點了,千萬不要是相機有毛病,我會吐血。
喔對了,還有:
偉哉,創見!!
在Mobile01搜尋了一下,大致上推測就是CF卡的問題。神奇的是,後來這張卡竟然自己恢復了,當天拍了幾十張都沒有出問題,一直到晚上睡覺前才再度發作,於是今天冒雨跑到光華商圈一帶的彩虹3C創見門市部,當場就換了一張新的回來。
到目前為止拍了約十張,沒看到問題,甚至還覺得相機儲存、載入、放大的速度變快了。希望這就是問題點了,千萬不要是相機有毛病,我會吐血。
喔對了,還有:
偉哉,創見!!
訂製C.G.H.D. for FZR後碟盤
Saturday, March 8, 2008
Thursday, March 6, 2008
又在搞前叉
上週六去安駕練車,照片在此。
雖然足足一年半沒上場練車了,這次感覺卻出乎意料地順手,不敢說跑得有多快,很爽快倒是真的,後輪左右都吃滿了,算是一大進步,同時也是告別這條後胎的最後一跑(中央磨平了,兩旁還剩一堆,也許通勤用BT-090是太奢侈了點)。
不過,前往新竹的台三線路段,卻讓我意外發現了先前前叉油設定的問題:阻尼不夠。當天風蠻大的,經過其中一座橋時我加速到80km/h左右,結果明顯感覺到龍頭竟然開始左右晃動,不是後輪鎖死時那種劇烈搖擺,而是較緩慢的左右來回震盪,顯然是軟軟的前叉開始和強風「共鳴」啦XD。不管怎麼說,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結果。
於是前幾天我買了HyperPro 15號的前叉油,今天早上再度動工。這兩個月來不斷更改前叉設定的結果,我拆裝前叉的速度愈來愈快了,這次從準備器材、搬下車庫、架車、拆、換油、裝、收拾整理全部只花90分鐘...。不過剛換好的時候意外發現「怎麼這麼硬」?讓我不禁懷疑先前用的10號油是否真的還沒換上去就已經變質了。也罷,我實在懶得再測一次(也不想再破財了),也許之後若真的想玩Cartridge Emulator,這樣的設定反而剛好。
中午出去吃飯順便試車,在忠孝東路上小小催了一下油門(真的只是「小小」喔,不要鞭我XD),穩定度如預期般的大幅提升,我想對應100km/h不成問題...,代價顯然是過坑洞的舒適度,當然,比起先前過硬的彈簧和20號油比起是好多了,這就是所謂的折衷辦法吧。
不想折衷的話,就改下去吧,男孩。
雖然足足一年半沒上場練車了,這次感覺卻出乎意料地順手,不敢說跑得有多快,很爽快倒是真的,後輪左右都吃滿了,算是一大進步,同時也是告別這條後胎的最後一跑(中央磨平了,兩旁還剩一堆,也許通勤用BT-090是太奢侈了點)。
不過,前往新竹的台三線路段,卻讓我意外發現了先前前叉油設定的問題:阻尼不夠。當天風蠻大的,經過其中一座橋時我加速到80km/h左右,結果明顯感覺到龍頭竟然開始左右晃動,不是後輪鎖死時那種劇烈搖擺,而是較緩慢的左右來回震盪,顯然是軟軟的前叉開始和強風「共鳴」啦XD。不管怎麼說,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結果。
於是前幾天我買了HyperPro 15號的前叉油,今天早上再度動工。這兩個月來不斷更改前叉設定的結果,我拆裝前叉的速度愈來愈快了,這次從準備器材、搬下車庫、架車、拆、換油、裝、收拾整理全部只花90分鐘...。不過剛換好的時候意外發現「怎麼這麼硬」?讓我不禁懷疑先前用的10號油是否真的還沒換上去就已經變質了。也罷,我實在懶得再測一次(也不想再破財了),也許之後若真的想玩Cartridge Emulator,這樣的設定反而剛好。
中午出去吃飯順便試車,在忠孝東路上小小催了一下油門(真的只是「小小」喔,不要鞭我XD),穩定度如預期般的大幅提升,我想對應100km/h不成問題...,代價顯然是過坑洞的舒適度,當然,比起先前過硬的彈簧和20號油比起是好多了,這就是所謂的折衷辦法吧。
不想折衷的話,就改下去吧,男孩。
Wednesday, March 5, 2008
我手上的滑鼠 (黑暗面)
有好的部分,當然也有壞的部分。
下面就是我覺得滑鼠的一些不良設計:
下面就是我覺得滑鼠的一些不良設計:
- 人體工學
不是說人體工學設計不好,而是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用人體工學滑鼠。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高階的滑鼠,強調「右手」人體工學,這種滑鼠通常在握住的一瞬間會感到無比的快感(?),但說實話,這種感覺不持久(!?)。
事實上,人體工學滑鼠,尤其是特定手的人體工學滑鼠只適合會把整個手掌貼在鼠背上的人使用,這種人習慣用整個手臂加上手腕的動作來移動滑鼠,緊密貼合的手感可以讓使用者感覺舒服。
相反地,對於習慣讓滑鼠在掌中游移的人,就很不適合使用這類滑鼠。人體工學的設計反而會讓移動滑鼠變得礙手礙腳,這個時候再回去試試一般對稱型的滑鼠,可能反而會覺得比較順手。 - 無線
跟第一點的情況類似,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用無線滑鼠。因為無線滑鼠要裝電池,重量勢必會變重,如果是筆電用的滑鼠可能還好,桌上型的無線滑鼠重量往往破130g,不用拿起來,光在推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感覺到重量了。上一篇提到的羅技MX-620重量高達150g以上,雖然雷射讀取頭很準,但卻因為重量而變得不夠靈活。如果你平常用移動滑鼠都很快的話,就要考慮購買無線滑鼠是否恰當了。 - (微軟的) 無段滾輪
這裡僅指微軟的無段滾輪設計,跟羅技的飛旋滾輪不太一樣。首先,它真的只有無段,沒有辦法切成有段模式;第二,它是「有磨擦力的」無段,所以不能撥一下就滾個不停。所以說,它不能快速捲過幾十頁,在瀏覽圖片時又不能精確地一張一張切換;它就只有轉起來質感還不錯而已! (見仁見智)
目前微軟好像幾乎每一款滑鼠都採用無段滑鼠,難道是因為這樣才賣不贏羅技...?
Tuesday, March 4, 2008
我手上的滑鼠 (光明面)
我的第一篇分享文就從最近敗的一堆滑鼠開始吧。
這一年多來用過 (買過) 不少滑鼠,使用上有不少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認為的) 近年來滑鼠的重要功能:
這一年多來用過 (買過) 不少滑鼠,使用上有不少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認為的) 近年來滑鼠的重要功能:
- 光學讀取頭
慢著,不是廢話,先聽我說完^^|||
目前電腦桌面的解析度普遍已超過1280x1024,對於1000dpi以下的滑鼠來說,其實這樣的解析度並不夠應付這麼大的桌面。低於1000dpi的滑鼠如果要能輕鬆的掃過整個螢幕,通常必須在系統中把滑鼠靈敏度調高,而調整滑鼠靈敏度的那根棒子在超過一半之後其實就是用內差法的方式來增加它的位移量,所以是會降低游標的順暢度的。1000dpi的滑鼠也是近幾年來才算普及,可是通常一隻中低階價位的滾輪滑鼠,就能達到相同的解析度,因此其實早期光學滑鼠的優點,只是因為它不用清理,並不是因為它很準。所以也有人說,要做繪圖、美工等等高要求的工作,還是用滾輪滑鼠來得經濟實惠,不然你就得去買高階的光學滑鼠。 - 四向滾輪
對於玩遊戲的人來說,四向滾輪不是那麼重要;不過對於美工及工程師而言就很有用了,因為圖片或程式碼的寬度往往超過一個視窗的寬度,如果移動還得靠滑鼠去拖捲軸的話,就太不方便了。但四向滾輪也不是有就好了。滾輪可以左右傾斜,會讓滑鼠的中鍵變得不好按,施力不正的話就會不小心傾斜到滾輪。大部分有四向滾輪的滑鼠中鍵都偏硬,目前我用過的只有羅技的MX-620最好按 (使用同樣技術的MX Revolution等也一樣好按)。
有了硬體,還要驅動程式配合才行。羅技的SetPoint就做得不錯,可以針對兩個傾斜方向個別設定速度跟加速度,自由度很高;微軟就不行了,沒有加速度可以設定,而且速度就算調最快也還是太慢。 - 飛旋滾輪
雖然我用具有飛旋滾輪的滑鼠時間不長,但是我同意「用過就會上癮」,因為真的太方便了。動一下就可以讓滾輪轉個不停,不用按任何鍵就能掃過幾十頁。但是並不是有飛旋滾輪功能的滑鼠就ok,它還必須具備按個鈕就能切換有段/無段的功能,甚至是自動切換,像MX-620就必須用手去切滑鼠底下的一個開關,才能切換有段/無段,這樣方便性就大打折扣了,畢竟常常還是需要有段的滾輪 (比如說看照片的時候)。目前有做到上述功能的只有羅技的MX Revolution跟VX Nano而已,但它們只能用按滾輪鍵才能換,不能定義其它按鈕,所以滑鼠中鍵還得另外找別的按鈕代替,算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 按鍵自訂功能
這又是另外一個需要軟硬體配合的功能。
Subscribe to:
Posts (Atom)